热带海岛沙滩音乐风格整理
一直以来都对和海相关的事物痴迷,对和热带、海岛、沙滩相关的音乐风格也是如此,有时候再加上复古的感觉,就更爽了,听得简直如痴如醉。自己也在这个听音乐的过程中收集了很多和这样感觉相关的音乐风格,在这里做一个整理,方便随时查询,相当于这方面音乐风格类型的资料库。 Surf Rock Surf Rock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音乐风格,与冲浪文化密切相关。它通常具有强烈的吉他音色、快节奏和充满活力的旋律,试图模仿冲浪者在海浪上滑行时的感觉和动作。Surf Rock的核心是电吉他,尤其是使用了大量的混响(reverb)效果,创造出“湿润”的音效,模拟海浪的声响。 通常速度较快,给人一种冲浪时兴奋的感觉。鼓的节奏紧凑,吉他旋律多以快速的音符来表现冲浪的动感。尽管器乐部分是核心,但一些带有歌词的歌曲会围绕冲浪、汽车、沙滩、阳光等与加州生活方式相关的主题。 Hawaiian Music Hawaiian Music 是一种源自夏威夷群岛的音乐风格,以其轻松的旋律、独特的乐器和文化背景为特点,深受当地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乐器主要运用Ukulele(尤克里里),Slack-Key Guitar(松弛吉他),Steel Guitar(夏威夷钢吉他),以及传统的夏威夷打击乐器,如 ipu(葫芦鼓)和 pahu(鼓),给人轻松愉悦,在热带海滩度假的放松感觉。 Bossa Nova Bossa Nova是一种起源于巴西的音乐风格,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融合了巴西的桑巴(Samba)和美国的酷派爵士(Cool Jazz)元素,带有轻松、优雅、浪漫的氛围。旋律通常是轻盈流畅的,带有爵士音乐的即兴性和复杂性,但表现得更加平易近人,节奏融合了桑巴的非洲-巴西打击乐元素,通常使用吉他轻轻拨弦来表达复杂的节奏结构,音乐听起来非常优雅,适合慢节奏的环境,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 Bossa Nova也可以配合人声,歌唱风格通常非常低调,带有慵懒和细腻的感觉,歌手往往用轻柔的嗓音低吟浅唱,歌词往往关注浪漫、生活中的细节、自然景观(尤其是海滩),以及对爱与人际关系的细腻描绘,歌词反映了都市化后的巴西中产阶级对生活的悠闲态度和追求美好时光的愿景。 Reggae Reggae是一种起源于牙买加的音乐风格,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广泛传播并影响了全球音乐文化。它以独特的节奏和重拍著称,节奏较慢,通常每分钟60至70拍,营造出一种轻松、悠闲的氛围。这种节奏非常适合表达深刻的社会主题,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加勒比地区的放松生活方式。 节奏与传统西方音乐不同,它强调“反拍”,这使得它具有独特的律动感。这种节奏感被称为“skank”,通常由吉他或键盘演奏,而鼓和贝斯则构成了音乐的基础,低音线非常突出,是整个音乐的核心,低音部分经常深沉、重复,带有强烈的律动感,增强了音乐的沉浸性和感染力。 Reggae对其他音乐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嘻哈、朋克、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等。Dub风格中的混音技术和低音线也对后来的电子音乐、舞曲文化和DJ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Tropical House Tropical House是一种 EDM 的子风格,起源于2010年代初。它融合了Deep House 和 Reggae、Dancehall 等热带风情的元素,以轻松、欢快的氛围和温暖的旋律为特色。Tropical House因其清新的音效和舒缓的节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尤其在夏季和度假场合中深受欢迎。 节奏较慢,一般在100至115 BPM之间,比典型的EDM要温和许多,节奏更适合放松和享受,经常使用模仿热带风格的乐器和音效,如钢鼓、萨克斯、木琴、长笛等,这些乐器和音效让人联想到海滩、阳光、棕榈树等热带景象,营造出放松、愉悦的氛围。人声部分常使用柔和的处理,往往采用回声(reverb)和合成器效果,使声音听起来更为轻盈、飘逸,许多会以清新的女声或男声为主,歌词内容大多围绕快乐、爱情、旅行、自由等主题。 Tropical House迅速流行于2010年代,成为夏季音乐节、海滩派对和度假胜地的主打音乐风格之一。它所表达的轻松愉快的情绪、热带元素以及融合了流行和电子舞曲的特质,使其受到了全球听众的欢迎。与主流EDM相比,Tropical House更加平易近人,适合在更为轻松的场合中播放,如社交聚会、沙滩活动或户外音乐节。 Chillwave Chillwave是一种电子音乐风格,兴起于2000年代末和2010年代初,融合了复古的流行元素、合成器音效和迷幻的氛围,具有梦幻、怀旧和放松的特点。它的音乐特质包括轻盈的旋律、模糊的声音处理、厚重的混响和低保真(lo-fi)的音质,给人一种悠闲、沉浸的感觉。Chillwave最早是在网络上通过独立音乐人和博客传播的,带有强烈的DIY精神。 Chillwave的音乐常带有复古的80年代流行音乐和合成器流行音乐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怀旧感,同时又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赋予新的活力,Chillwave常使用大量混响和延迟效果,营造出迷幻、模糊的声音质感,这种处理使得音乐听起来柔和、漂浮,仿佛包裹在一层雾气中,令人有沉浸感。伴随着低保真的音效,让音乐听起来不那么清晰,但也更具温暖感和朦胧美,符合其怀旧的主题。 节奏相对缓慢,通常给人一种轻松、悠闲的感觉。节奏部分往往并不复杂,而是简单、重复的鼓点与轻柔的低音线。音乐氛围梦幻且虚幻,旋律柔和、轻盈,像是漂浮在空气中。它给听者一种放松和迷失在音乐中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夏日、海滩或宁静的个人时刻。 Calypso Calypso音乐是一种起源于加勒比海的音乐风格,尤其是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广受欢迎,起源于非洲奴隶与法国殖民地文化的混合,最早作为一种表达对压迫不满的音乐形式,如今,Calypso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节奏感强、歌词内容丰富的音乐类型,常常以欢快的节拍和热情的旋律为特色。 Calypso音乐的基础是复杂的打击乐,尤其是使用传统的非洲鼓和钢鼓(钢鼓音色清脆,常与海浪声形成共鸣),让人联想到加勒比海热带海滩的自由与放松,歌词经常围绕自然风光、海洋、风景,以及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比如,描述阳光、大海、椰子树等典型的热带景象。这种音乐往往让人联想到椰子水、温暖的海风和蔚蓝的天空。 强烈的节奏感与舞蹈密切相关,它鼓励人们在户外、尤其是在海滩上跳舞、庆祝。它常常与狂欢节和庆典相连,充满了社交性和欢乐的气氛,不仅通过其节奏和旋律唤起热带海滩的美好感受,也在文化上传达了加勒比地区的热情和快乐,非常适合与热带海滩的放松和愉悦氛围结合在一起。 ~ ~ ~ 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海岛沙滩休闲风格的音乐,可以把这些音乐风格的关键词在音乐APP里面搜索,特别是在Spotify、Apple Music这样国际化的音乐APP里面,有很多质量很高的歌单。 Enjoy~⛱️ (PS:音乐类型的介绍内容以ChatGPT为基础工具搜集整理)
关于看书与想象力
最近每天都会看一会儿书,发现看书其实挺有意思的,虽然看的只是“文字”,但有的时候却像在看影剧一样,挺有“画面感”的。 在某一瞬间我顿悟到,看书,表面上看的“枯燥”的文字,没有电影和剧集那样有感官冲击,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看书,天然会配合人的想象力,可能有很大的想象发挥空间,随着人的认知的提升,这样的想象空间还会丰富多彩,而电影和剧集的感官冲击,当然也很Cool,但是,就像量子力学的原理那样,当被拍出来之后,无数的可能性“坍缩”成了一种具体的画面,尽管很好看,很刺激,但相对看书来说较为固定。 也就是说,比如有一部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或剧集,特别是像阿西莫夫的《基地》(Foundation) 这样的有大量描写未来世界和其它星球的科幻文学,当拍成剧集之后,虽然很好看,但实际上来说,可能只是“坍缩”成为了导演和编剧脑海里的那个版本而已,但实际上,每个看书的人,都会在他们的脑海里上演属于自己的“影剧”,且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影剧”是完全一样的,这些画面还会和读者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空间想象力等高度关联,有些人可能看这些文学的时候,会有更丰富的“画面感”,有些创意甚至会超越影剧的呈现。 甚至有些文学著作,可能都很难“拍出来”,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有可能会破坏或遗漏很多的“感觉”,就像“只可意会”一样,当你具体展示出来的时候,就可能“失真”了,讲到这里,我意识到,甚至有可能作者在用文字写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相对他们脑海里面的画面有一些“失真”了,当读者阅读这些文学著作的时候,想象到的画面和作者头脑里的画面的出入可能就更大了,但是,这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正是因为作者写出了这样主题的内容,启发了读者在这个主题下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对人类和宇宙来说,就是很大的贡献。 所以,对我自己来讲,我喜欢科幻,我看了大量的科幻电影和剧集,但是,可能科幻文学这方面被忽略了,尽管经常在逛 Reddit 的科幻讨论组的时候,看到很多国外的网友推荐了很多他们称很值得看的经典科幻小说,其中大部分都没有拍成电影或剧集,所以我也一直以来都没有太注意,最多有时候会感到某本科幻小说的封面设计很有创意,仅此而已,其它时候,我都在讨论组里面找一些影剧方面的推荐,但是,现在我意识到,我应该多看一些经典的科幻文学,包括那些已经拍成影剧的,很可能有不一样的属于我自己的“画面感”。 这是最近看书的同时得到的一点心得与启发,分享给大家。 ~ ~ ~ (PS:配图是我根据自己的想象用 Midjourney 的 Niji 插件做的展现外星草地景色和人物的概念图)
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为了追求优秀和卓越,好像很多人多少都有点“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虽然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做一件事情的质量,特别是在工作中,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过于关注细节,吹毛求疵,反而影响工作效率,以及影响心理状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对自我要求较高的人这方面的特征只是一种心理倾向,还远达不到“强迫症”的程度。 在之前,我也写过一篇相关主题的 Blog 文章:《拥抱不完美主义》,也表达过一些我的看法。 今天我好像在一瞬间意识到了“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的一个本质:好像往往都是在搞“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是这样吗? 我把这个观点让 ChatGPT 4o 进行解读,得到以下回答: ChatGPT: 你提到的“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可能在“本末倒置”的层面上表现为形式主义,这个观点揭示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详细解读如下: 1. 本末倒置的定义 “本末倒置”指的是把次要的事情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主要的目标或本质。在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中,人们往往专注于形式或表面上的完美,忽略了事情的核心目的。这就导致了一种错位,即关注了不该是重点的细节,反而背离了原本要实现的实际目标。 2. 形式主义的陷阱 形式主义指的是过分注重外在表现,而忽视内容或实际意义。在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 完美主义者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微调一个已经足够好的项目,甚至不惜拖延完成时间,以追求某种自认为的“完美”效果,而忽略了完成项目或实现目标的初衷。 强迫心理往往表现为对某些细节的反复关注和执行,比如过度清洁、反复检查门锁或电器,尽管实际上可能不需要这些反复行为。 这种过度关注细枝末节的行为让人陷入“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循环中,甚至导致焦虑和不满。 3. 为何会本末倒置 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背后的动因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对控制感的需求: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者往往追求对环境或结果的绝对控制。过度关注形式上的细节或重复行为给了他们一种虚幻的控制感,掩盖了对不确定性或不可控因素的焦虑。 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很多完美主义者害怕别人的批评,因此花费大量精力在形式上以免露出“瑕疵”,但忽视了工作的核心价值。 对失败的恐惧: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或反复执行某些行为可以暂时缓解人们对失败或不完美的焦虑,导致本末倒置的行为模式。 4. 如何避免本末倒置 聚焦核心目标:提醒自己项目或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要让次要的细节吞噬掉主要的工作。 接受不完美:理解任何事物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尤其是在复杂的任务中,追求某种“完美”往往是徒劳的,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放松控制感:学会接受一定的不可控因素,不要通过形式主义来获得虚假的控制感。 平衡效率与质量:过度追求细节或形式上的完美往往会降低效率,因此要学会在质量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 5. 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陷入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完美主义和强迫症者容易产生高度的焦虑和压力。因为他们的标准总是高于实际情况,而这些形式上的追求永远无法真正让他们满足,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永远不够好,造成自我否定和情绪低落。 结论 “完美主义”和“强迫心理”的本质之一确实可能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表现。他们因为过度关注某些表象或细节,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目标和本质。通过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可以更好地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重拾对事情的核心目标的关注,从而提高效率并改善心理健康。 今天的一点领悟,加上人工智能的解读,供大家参考~😊
在海边的车里听雷光夏的《小故事》
晚上本来想开车出去兜两圈散散心,当开到海滨建筑群的时候,心想要不就把车停在建筑群中间的那条通向海边长廊的路上听听歌,然后在车上躺着休息一下吧,于是,把车开到了那条路最靠近海边的地方。 我打开 Spotify 找想听的歌曲,找到了那张雷光夏在今年新出的专辑《小故事》,其实之前就看到了这张新专辑,一直也想听,但是,我几乎可以知道,她的专辑“文艺”的含量很高,不能随随便便就听,要有氛围地听,不然就浪费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真的有点完美主义,尽管我在努力克服这样的心理。 反正,我就在这样很有诗意的氛围下,开始播放这张专辑了,第一首歌曲的名字,就让我感到特别文艺:《歇業的海水浴場》,伴随着音乐里海浪的声音,以及雷光夏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的特别有台湾文艺腔的声音,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同时也想到,在这个氛围下听这张专辑真的很应景,我从车的前挡风玻璃看出去,可以隐约看到几十米外的夜晚深色的海面,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浮标在闪着黄色的灯光,竟然这个时候还下起了小雨,一点一滴地打在玻璃上,好像在配合烘托听这张专辑的氛围一样。 然后接下来的一首,不是一首歌,当背景音乐也特别文艺的轻柔钢琴响起,听到一个老者的声音讲出“飛奔少年”几个字,然后,发现这是一首散文诗朗诵,我沉醉地听了下去,这首散文很有画面感,配合老者文艺又知性的声音,我竟然好像看了一部电影,被感动了…… 这首散文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飛奔少年 作了向前奔馳的夢。 路平坦,盡頭有光 我奮力往前,凡擋在前面的人,都被我超越過,而且毫不喘息。 為什麼會有這麼對比的夢? 明明前一天還覺得自己行動蹣跚 在高低不平的地形上,賴人扶持,惟恐跌跤。 前方是一片大海,白浪洶湧,撞擊巨石,激起浪花達幾層樓高 我們站在如茵的綠草地上觀浪,草坡左右綿延幾公里長。 我的朋友在公路旁開了一家咖啡店,向海的一面完全透明,視野無遮蔽。 我看著遠方的海岬交錯,雲天陰霾,想起青年時代曾在附近教過小學的事。 假日從鎮上獨自跋涉到這個海邊,有時候,一個在九份教書的同窗,從山上下來,兩人便在巨石間游泳。 現在想像那情景,覺得不可思議。 在這個海灘上,我們留下許多回憶,交談中,免不了還有戀慕女性的話題,那是對於愛情與迷惑,兩者分不清楚。 我愣愣的看著窗外的時候,咖啡店老闆走過來,對我說: 「能幫我們在玻璃上寫幾個字嗎?」 向海的玻璃窗上,已有一些人留下了文字。 我握起油性筆,襯托在遠方天空的陰霾中,毫不思索的寫下: 「如在天際的窗口 眺望中 青春時代 復返了」 听完我直接楞在那里,还回味这那个散文诗里描述的场景,想象着那个老者坐在面朝大海的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的咖啡店里看着窗外,回忆着自己那些青春岁月的情景,真的好文艺又动人的画面。 然后,我接着听了整张专辑,还有很多风格各异的音乐,都是那种特别有台湾文艺范儿的音乐,在有些音乐的间隙,同样也配合了朗诵,听着很有感觉。 其实说真的,我对雷光夏也没有特别熟悉,之前也没有专门去听她的歌,只是听过几首比较出名的获了奖的歌曲,我回来之后搜了一下关于她的资料,维基百科是这样介绍她的: 雷光夏,台湾音乐艺术家,从词、曲、演唱、配乐、专辑,她的作品带着独一无二的诗意与画面感,而被称为“音乐诗人”;现场演出则结合影像、乐团演奏,带着寓言与故事性,同时具有毁坏与疗愈的隐喻。 很贴切,很符合我从她音乐里获得的那种感受,而且看介绍,她还是在台湾的音乐电台里主持节目,同样,符合这样的气质,就是不仅仅有音乐,还有言语的衬托,有时候,故事感,画面感就尤其强烈。 反正,对于我这样的“文艺青年”来说,这样的风格天然对我就是一股极大的吸引力,然后,我想,我要把这个场景用文字记录下来,于是,我坐在海边的车里,也在我的 Memos 写下了一条笔记: “夜晚,车停在海滨建筑群旁最接近海的道路边,在车里放了音乐,想到前段时间看到雷光夏出的新专辑《小故事》,于是放来听听,听到一首散文诗,也是一个故事《飞奔少年》,是关于一个老者在海边有整面朝海玻璃窗的咖啡店里的回忆的自述,伴着背景钢琴曲,瞬间被感动了,这感觉好美好。” 当然,回到家之后,我觉得更应该写一篇 Blog 来详细记录,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人类的“维护”行为和宇宙熵增
经常我都会问人工智能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有些问题好像还有点哲学意味,比如今天,我好像又问了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 “意识到一个现象,好像我们周围的大部分的各种性质的事物,都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去“维护”,除了像一段时间需要吃饭这样显而易见的事情,还有一段时间需要和一些人联络感情,一段时间需要打扫和擦拭东西上的灰尘,一段时间需要交费,一段时间需要用一下银行账户,一段时间需要给汽车做保养等等,如果过久没有进行这些行为,就到导致一些麻烦的后果,这是否和宇宙的熵增的概念是契合的?宇宙永远处于熵增的状态,而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维护”,就相当于在局部进行“熵减”,和“熵增”形成对冲,从而让事物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我们一直就像修理工一样,这里修补一下,那里修补一下,为了让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运行,但多少显得有点被动,但这就是宇宙的规则,无法改变,你怎么看?请尽量详细地说出你的看法。” 下面分别是 ChatGPT,Gemini,Claude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ChatGPT 4o 的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现象与熵增的概念有深刻的哲学和物理学上的联系。熵增原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之一,描述了封闭系统中无序程度(熵)的不可逆增加趋势。宇宙作为一个整体,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走向更高的熵状态,即更大的无序和混沌。然而,在这个大趋势之中,局部系统可以通过外界输入能量的方式来“减熵”——即有序化,延缓无序化的过程。 你所描述的我们对日常事务的“维护”,从广义上来看,确实可以类比为对局部系统的熵减行为。每当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某些事物,比如打扫房间、整理人际关系、保养车辆等,实际上是在这些局部系统中通过外部的干预重新建立秩序,抵消自然界中无序增加的趋势。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干预,这些事物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更大的混乱和失控,比如房间积满灰尘、关系疏远、物品损坏等。 对应熵增和熵减的例子 日常维护中的熵增:灰尘是由于空气中的颗粒物自然沉积,设备的磨损是因为材料内部分子的运动和摩擦。人际关系的疏远可能源于时间推移、疏于交流带来的情感冷淡。所有这些现象可以被视为系统内的“熵增”——无序自然积累。 日常维护中的熵减:清洁灰尘、维修设备、主动沟通感情,都可以理解为对系统的局部熵减。这些活动通过外界输入能量(体力、时间、情感等),使系统重新恢复到较为有序的状态,延缓系统内部的无序化过程。 被动应对熵增的必然性 的确,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的生活就像不停修补的过程。我们无法让任何系统永远维持完美的稳定,因为外界的干扰和内部的自发无序化永远存在。维护工作、生活琐事,以及各种定期任务,正是我们对抗熵增的一种反应。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命、社会的运行甚至科技的进步,都依赖于这些对局部系统的熵减过程,尽管这种对抗是暂时的、局部的。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对抗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至少在局部和短期内,我们的“修补”行为带来了可持续的好处。这种维护让我们生活中的局部系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以此确保我们的环境和生活秩序能够在更长时间内维持。比如,家庭的清洁维持了生活质量,机器的保养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情感的维护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这些维护和投入实际上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和管理,虽然是在熵增背景下进行,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消极。 宇宙规则与人类主动性 从哲学层面来看,熵增原则是自然界的“规则”,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被动的。尽管我们无法阻止熵增,科学、技术、文化等一切人类活动正是通过不断调整局部系统,尽可能延长有序状态。就像热力学中提出的“开放系统”,我们可以从外部输入能量来延缓无序,虽然最终一切都趋向于熵增,但人类的努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平衡。 我们通过修理和维护一部分系统,能暂时创造有序的空间,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任务之一。你提到的修理工的比喻非常贴切:我们总是在修复、调整、优化系统,使其在面对熵增趋势时依然保持稳定。可以说,这种修补工作与宇宙的规则共存,而我们的主动干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总之,熵增原则是宇宙中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人类通过维护和管理局部系统,能够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对抗这种趋势,保持生活的相对稳定性。这种过程虽然带有被动应对的性质,但也体现了人类的主动性和智慧,在无序的背景下建立暂时的秩序,使我们得以在这个充满熵增的世界中创造文明和发展。 Google Gemini 1.5 的回答 关于熵增与“维护”行为的深入探讨 您的观察非常敏锐! 您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维护”的事物,的确与宇宙的熵增原理有着深刻的关联。 熵增与“维护”:一个系统的视角 熵增:宇宙的终极趋势 熵增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混乱度)总是趋向于增大。无论是宇宙,还是一个简单的杯子里的水,都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任其发展,一切都会走向无序、混乱的状态。 “维护”:局部熵减的努力 我们对事物进行“维护”,本质上是在一个局部系统内引入能量或信息,从而降低系统的熵。比如,打扫房间就是将混乱的状态恢复到有序状态。 动态平衡:熵增与熵减的对峙 我们可以把宇宙看作一个巨大的系统,而我们生活的地球、我们的家、我们的身体,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自身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熵增和熵减不断博弈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维护”? 系统复杂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旦某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 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环境时刻都在变化,这些变化会对系统产生干扰,导致熵增。比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都会加速系统的退化。 时间的流逝 时间是不可逆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老化、磨损。即使我们不主动进行“维护”,系统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走向衰败。 “维护”的局限性与宇宙的规则 被动性 正如您所说,“维护”是一种被动行为。我们总是要在问题出现之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说明我们对系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无法提前预测并预防问题的发生。 局限性 我们的“维护”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阻止宇宙的熵增,只能延缓一些系统的衰败。 宇宙的规则 熵增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维护”来延缓熵增的过程。 结语 “维护”是我们与宇宙熵增抗争的一种方式,但也是一种无奈。 我们生存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演化的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有其诞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更加美好。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熵增也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不断地对抗无序。 只有通过创造新的秩序,我们才能在熵增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刻,这启发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宇宙和我们自己。 Claude 3.5 Sonnet 的回答 您的观察非常有趣且深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现象: 1. 熵增与日常维护的关系 您的观察确实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增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宇宙总体上确实处于熵增的状态,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维护活动可以被视为局部的"熵减"过程。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维护工作实际上是在向系统输入能量和信息,以抵抗自然状态下的衰败和混乱。例如: 打扫房间是在重新组织物品,减少灰尘等杂质带来的混乱度 维护人际关系是在输入社交能量,防止关系因缺乏互动而冷淡 汽车保养是在更换磨损部件,保持机械系统的有序运转 2. 生命系统与熵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维持低熵状态的开放系统。我们的身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修复"自身,抵抗熵增。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维护其实是这一过程的延伸。...
效率超高的网页开发工具 GPTEngineer
网页开发的技术能力自己一直以来都具备,但自从不把网页开发作为主业之后,也很少接触,中途尽管有些朋友或者合作伙伴提出一些建站需求,都被我婉拒了,因为制作网页确实比较麻烦,细节又很多,有其它更容易的收入来源,就不想在这方面投入。 但是,随着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工具的推出,特别是程序开发,以及特别针对网页开发的工具的推出,开发网页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纯手工劳作了,至少基本框架可以让人工智能工具搭起来,可以完成一个网页设计的50%,甚至更多,于是,我又燃起了开发网页方面的热情。 所以最近都在找一些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网页开发的利器,其实 ChatGPT 本来就可以,但是出来的程序不能可视化,需要另外创建网页文件测试,且给出一个需求出来的网页效果有点过于基础,当然,也可以通过很多次沟通逐渐完善,但是,仍想找一些更加直观好用的。 在逛 ProductHunt 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个名字很普通的人工智能网页开发工具 GPTEngineer,进去看了一下,发现还比较接近我的需求,最好的一点是可以可视化开发网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可以大大地提升开发效率,哪里不顺眼就改哪里,而且这个工具不是用的最基础的 HTML + CSS,而是默认用了比较成熟的 React,Taiwind 等框架,给出一个简单的需求,比如做一个 Startup 公司的 Landing Page,出来的效果都还算比较顺眼,设计风格已经比较接近一些简单的商业网站了,只需要在内容方面重点沟通即可。 GPTEngineer 还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如果只是轻度使用,免费的就够了,每天可以免费沟通10次,如果每次把要改的内容整理一下多写一些进去,也是勉强够了,当然,如果需要开发一些比较复杂的网页,19美元可以把每天的沟通次数提升到100次,如果需要更多,没有明确标注价格,需要联系他们咨询。 在网站上还可以看到其他免费用户创建的网站项目,以及一些官方 Featured 的项目,有一些界面是相当的惊艳,如果看到满意的还可以在那基础上直接进行修改,当然,如果想要自己创建的项目不被分享出去,还是需要成为付费用户才可以。另外,生成的程序还可以通过 Github 同步到自己的库里,可以再进行修改调整,可以说是相当方便了。 刚注册,就已经用 GPTEngineer 做了两个页面项目,沟通效率还是挺高的,目前考虑可以再多熟悉一下,配合自己的网站开发技术基础,还是挺有商业价值的,应该是可以用来辅助商业网站开发业务的,很不错!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 GPTEngineer 的官网了解一下哦: https://gptengineer.app 而且这个项目还是开源的,还可以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架设GPTEngineer,当然,这些沟通都是建立在 OpenAI API 对接的基础上的,架设好之后还是需要购买 Token 才可以用。 Github开源项目的地址: https://github.com/gpt-engineer-org/gpt-engineer Enjoy~ 😊
“多线程”运用时间的价值
虽然说很多人都在讲这样的理论,一次只做一件事,可以让这件事做得很专注,从而可以让效率提升,但是,从根本上讲,一个人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在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用计算机的运行原理来比喻,只能说,你可以在“前台”同时只做一件事,但是在“后台”,不可避免地还运行着多件事情,只是在默认情况下,对“后台”运行的这些事情一般是很少进行管理的,也就是更多地是随机的杂乱无章地在运行。 这就引申出,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前台”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用的事情,特别是可以创造收益的事情同时自动在“后台”运行,也就是像计算机那样“多线程”地运用时间,可以让我们感到时间用得很有效率,特别是那些自动运行的事情还能创造收益,那就更可以叫做俗称的“躺赚”,或者叫做“睡后收入”,那就更爽了。 所以,那个最开始提到的理论的说法可以微调一下,我们应该说,在“前台”尽量一次只做一件事,让这件事情做得专注,如果同时“后台”能有自动运行的有用和有价值的事情,当然就更好,可以说越多越好。 具体到实际中的做法,在做一件“前台”的事情之前,先可以有意识地去开启一些“后台”的事情,我想了想对于我自己日常里的事情来说,比如可以申请那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审批下来的资质,淘宝买一件需要两三天才可以到的必须的东西,运行一个或者多个可以自动创收的小项目,发一些推广吸引和酝酿用户,甚至一些日常里更小的事情,比如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在APP的超市下一单配送到家,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下载蓝光电影或剧集等等。 好像很多都是那种不是即时可以有反馈的,需要等的事情,就可以在做一件“前台”的事情之前先启动,这样就会有一些爽的感觉,主要是感到一份时间可以用出多份的效果。 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惯性思维,每当在做一件“前台”的事情之前,想想有什么同时可以在“后台”自动运行的事情可以同时开启,那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更高效地运用了时间资源的成就感。 这是今天的一个感悟,分享给大家。 Enjoy~😊
做怎样的事情更有人生意义
这几天想到一个问题,好像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一些明显肤浅的偏见,认为做像艺术、娱乐、天文等方面的事情没有用处,要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事情,比如生产、社会服务、研究实用科技等(像天文等暂时对这些人没有立即用处的科学研究不算)。 虽然想去指责这样的想法,但是,任何事情存在肯定有它的合理性,可以想象到,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可能还不在少数,可能是一些成天为生计而奔波的人,可能是文化程度相当低无法理解的人,但不管怎样,说明这样的想法是广泛存在的。 对于同样在人类商业社会摸爬滚打的自己来说,如果要做项目,也必然不能忽略这样的一些观点,我考虑,如果要做让自己和社会都有需求和满意度的项目,就既不能完全去迎合这样的观点,也不能完全抛弃这样的观点,就像中国传统的智慧讲到的那样,兼顾两者的中庸之道,可能是最好的。 这也让我对这个社会上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一个观察行为,做哪些事情是符合这样一个标准的。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做一个纯粹和天文相关的项目,比如我手机里的天文观星的APP,可以满足像我这样对天文知识有强烈需求的人群,但是,这个需求可能很大程度上纯粹是精神上的,当然,你也可以像那些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的那套说法那样,说可能有些小朋友用了这样的天文观星APP之后,就培养了对天文的兴趣,可能长大之后就成为了天文学家,或者宇航员,但是,更主要的,还是满足一些大人猎奇的心理需求,所以,虽然我自己很感兴趣,但如果做一个项目纯粹押注于这方面,有可能确实无法满足生计的需求,至少不能只依靠这个项目来赚钱。 但如果让我只去做一些务实的事情,比如纯粹地去做一个专车司机,维修工,或者开一家餐馆或杂货店,或者做服务人员,无论是很多人挤破头想要做的公务员那样的高端服务人员,还是商场这样的较为低端的销售服务人员,也不是我想要的,但注意我也没有任何看不起做这样事情的人,实际上我可能算曾经和正在做其中的一些事情,回头看看文章最开头提到的持那样观点的人,可能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最“有用”的事情,但我不想仅仅纯粹做这样的事情,还需要做一些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 讲了这么多,好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理想中想做的事情:既要有物质追求,也要有精神追求。为什么我要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关注,因为好像我也在思考那个困惑了自古以来人们的那个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前面所讲,在我看来,满足对物质追求,是生存的基础,但是,也必须要为人类社会,讲更广阔一点,为这个宇宙,创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这样的东西必然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而有这样属性的东西,好像无一例外地,只能是一些更“抽象”的东西,也基本上是文章最开始提到的那些所谓“务实”之外的一些东西,但恰恰好像很大程度就属于那类人认为的“没有用处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思想,还有比如那些好像离“现实”很远的科技探索,比如天文、宇航,或者像探索外星信号的SETI项目,如果只是把目光放在当前去“务实”,确实这些方面有点“虚”,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得足够长,也足够胸怀人类前途,可能会发现,这些事情更重要。 比如可以想象,在某一天,突然有一群外星战舰出现在地球的轨道上面,发现这个星球居然几乎完全没有太空作战能力,直接就“收编”了,而这可能不仅仅是想象,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宇宙里存在智慧生物概率的理论,这很符合逻辑,想一想,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继续“正常”地去做那些所谓“务实”的事情吗?总需要有人做一些目光长远的事情,甚至那些需要几辈人才可以达到一点进展的事情,那些被某些人称为“不务实”的事情。 当然,往往提到这样的问题,也总会在一些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找到一些类似这样的说法:“你跟我讲宇宙和艺术那些遥远的或不切实际的东西,但我只想知道这个月的房租是不是不用给了”,好像“竟然无法反驳”,但是,这也只是网络上的段子文化罢了,当然,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现实的生计压力,但难道因为这样,人类就会“很听话地”放弃去做那些探索宇宙或者胸怀人类前途和精神追求的事情了吗?有丝毫的影响吗?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这篇文章也就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论证,即为什么必须要去做那些同时兼顾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事情,才可以让人生更有意义,对于像自己这样的连续创业者来说,需要更具体地去考虑,如何创造符合这样标准的项目。 PS: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也是对最近的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内容进行的整理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去理清一些想法,把一些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往往在完成写作之后,发现可以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思维上的收获。 当然,做怎样的事情更有意义,更多的是对我自己而言,因为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录下来分享出去,也算这个宇宙里的一个渺小的个体对自我、人类社会及宇宙的一点思考,如果能让有同样频率的人得到一点共鸣和启发,也属于同样有意义的一件事。
星际迷航中国站 StarTrekChina
之前《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出来的时候,在 SubHD 的字幕列表里面,找到了做得很讲究的字幕,对字幕的字体、颜色、大小都进行了加工,而字幕的制作者署名“StarTrekChina”,也吸引了我这个资深科幻迷的注意,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国外有很多很有规模的科幻类组织,毕竟科幻影视很多也是发源于国外,但是,国内这样的组织很少,看到有人在有意识地做这样的事情,感到很惊喜。 然后就顺着网址过去了解了解,可以说就更加让我惊喜了,因为很明显可以看到,他们是具备网络和程序开发技术基础的,同时也具备设计和审美能力,做出来的东西都比较美观,从网站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对“星际迷航”充满热情的,这一点很重要。 最开始域名是 StarTrekCN.cn,但最近因为被DDoS攻击的原因,域名更换到了 StarTrekChina.org,包含的内容有关于“星际迷航”专栏资讯、包含中文字幕的自行架设的影视资源在线观看和下载、文献资料库、漫画服务器。 网站及资源列表 如果你也是“星际迷航”的铁粉,可以去观摩一下。 星际迷航中国站 https://www.startrekchina.org 星际迷航电影和剧集在线观看 https://video.startrekchina.org 星际迷航电影和剧集下载资源 https://pan.startrekchina.org 星际舰队文献资料库 https://docs.startrekcn.cn 星际迷航漫画服务器(基于Komga) https://docs.startrekcn.cn/guide/comic-server-guide.html 支持,加油~ 🖖
开源网页视频下载工具 Cat-Catch
最近看到一款开源的可以下载网页里面的视频等资源的扩展“Cat-Catch (猫抓)”让我感到挺惊喜,简单朴素的界面,嗅探视频的效率挺高,最关键的是开源,让人用得很放心,在 Github 的项目里也专门提到: 不会收集任何个人信息,不包含任何跟踪器。 在 Github 的项目地址在: https://github.com/xifangczy/cat-catch 目前可支持包括电脑端的 Chrome,Edge,Firefox 等浏览器,暂不支持Safari,手机端暂未测试,因为很多手机端浏览器对扩展的支持很弱或直接不提供扩展功能,所以很可能不能用,但电脑端能用,也很不错了,下载后用 AirDrop 或蓝牙等发给手机就可以了,也很简单。 扩展下载地址 Chrome: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jfedfbgedapdagkghmgibemcoggfppbb Edge: https://microsoftedge.microsoft.com/addons/detail/oohmdefbjalncfplafanlagojlakmjci Firefox: https://addons.mozilla.org/addon/cat-catch/ 用户文档 开发者还细心地做了用户文档,对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https://o2bmm.gitbook.io/cat-catch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