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个很多年没见的同学的聚餐,因为这几年大部分时间都自己在家里做自己的事情,搞一些创意工作,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模式,当周一提起这个同学要和我们聚餐,第一反应就是有点排斥的,而且,我本身也不是一个喜欢去随便聚餐的人,更喜欢“向内求”的方式做事,但是,也知道肯定是不可避免要去聚餐的了,所以,只能尽量地往后推。

那“向内求”好不好呢?我个人认为是很好的,当然,这和社交是不冲突的,而且我个人对于社交也有很多经验,虽不能说是社交达人,但肯定可以应付。我注意到,很多自己本身就具备“硬才能”的人,在现在来说,比较典型的一类人就是懂软件/程序/网站开发,或者精通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等的人,以及一些会一些“技术”的人,他们的心态是倾向于不去迎合别人的,更多的是向内追求,对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自己在家里SOHO,自由职业,喝点咖啡放点音乐,通过自己的技术,通过网络,就把钱赚了,而且赚够,某种意义上来说,要完全达到这样的状态,是不容易的,在家躺着赚钱,谁不想呢?可见也是要相当厉害的的人,才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具备“硬技术”的人,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是具备这样的潜质和基础的,所以更加倾向于这样的一种追求内心的宁静,尽量不依赖外部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和赚钱。

相对而言,身边也不乏倾向于从社交中获取能量的人,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占大多数,而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因为销售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那必然是无法脱离和大量的人打交道,典型的特点就是“向外求”,没有“外部的人”支持,就没有一切。

但是,无论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都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这样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向内求或者向外求的人,大部分人都处于中间的状态,只是看更倾向于哪一边而已。但是,总的来说,对自己的“硬技术”有自信的人,一般更倾向于向内求,因为很多时候,向外求是自己无法完全把控的,甚至要看别人的脸色,而如果自己就很厉害,自己就成为了别人所“求”的对象,那自然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不求人”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梦想,对于掌握“硬技术”的人来说,就更加接近这样的状态,但是,毕竟现代社会很多时候讲的是协作,不可能谁是“万金油”,但掌握“硬技术”的人,更多的是把“向外求”作为一个备用应急方案,而且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就创造了很大程度上足够的财富,他们也更加遵循“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靠关系”的原则。

当然,也会有人会说,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社交,而这里要强调的是,“向内求”的人,他们也可以选择在想休闲放松的时候,去见见朋友们,去社交,但是,这不是一种“任务”,也不依赖于此,“社交”只是他们的休闲方式之一。

有时候甚至不得不怀疑,那些倾向于不断去“社交”的人,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没有太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处于一种“危机焦虑”之中,只能通过不断去和别人联系,试图从中获取到一些资源和利益,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相信只要建立联系的人够多,总能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心态是没有稳固基础的,需要建立在别人是否配合和给面子的基础上。

而我们也看到过多次这样的例子,那些自身没有多少能力的人,不断去发展自己的“人脉”,天天在朋友圈晒自己和各路大佬的合影,但是,也只是蹭热度而已,因为他们自己如果没有太多价值,和大佬就算建立联系,也只是单方面向大佬进行索取,所以大佬基本上是不倾向于真正搭理他们的,而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建立起来,自己就是大佬,自己本身就具备了吸引力,就算不主动去建立所谓的“人脉”,都有很多人主动靠过来,反而让“人脉”有点泛滥,还需要筛选才行,所以,“人脉”实际上也可能是个伪命题,只有在都具备较高价值的人之间,才存在“人脉”,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而那些价值悬殊的人之间,更多的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

所以,回到一开始探讨的概念“向内求”,对于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的,这样的人不仅仅具备表面的外在的东西,你会知道他们还具备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本身就具备一些吸引人的特质,比如,当你了解到一个人运营了一个有几十万粉丝的自媒体帐号,或者运营了一个日访问量几万人以上的博客,或者运营了一个公司且有较多的稳定的客户源和营业额,写了一本书且出版和获得了较多的收益,开发了一个软件有大量的人在用且从中获得了较多的会员费和广告费等等,你一定不会忽视这个人的价值,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向内求”且成功的例子,而且这样的人很多,可能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为什么他们那么有价值,那么有吸引力,也许,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形容他们,因为他们基本上实现了“财富自由”。